协议模型的开发在1992年又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引入分级仲裁和单位重发机制,巩固了物理层的信号规范定义,在Apple的努力下,高数据传输速率再度提升至98.302Mb/s,并由TI(德州仪器)制造出了第一块测试接口芯片,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应用也在这一年正式诞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任天堂GameBoy游戏机的连接头。
GameBoy侧面的连接头全景
IEEE 1394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随后的协议完善过程中,为在不改变连接头和线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曾被抛弃的数据编码格式被再次引入,并将数据传输速率提升至192Mb/s(8B10B编码格式),随后在业界巨头SGS-Tomson的建议下,终定格在393Mb/s(数据过滤编码格式,Data Strobe Encoding)。另一方面,非排序简化同步仲裁和SCSI-3串行总线协议(SBP)等成果的采用使得高层协议更趋完善,这一年里研究小组终于迎来了灵魂人物——来自IBM的Jerry Marazas,这位兢兢业业的执行长为IEEE 1394的终推出作了很多努力,并终影响了整个业界。
GameBoy侧面连接头局部
1993年,德州仪器(TI)基于IEEE 1394第六次协议修订草案推出的PHY(物理层)芯片正式确认能够正常工作,各方面技术指标都达到设计标准,这一消息传出,当时业界大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公司NCR(即如今的LSI)宣布开始量产基于P1394的IC,同年的COMDEX大会上,IBM、Maxtor、Adaptec、Apple、IBM、西部数据等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1394产品,Apple和TI更是因为对这一成果的贡献而获得了当年度的“具影响力技术奖”,而随着连接头物理规格之争结束和总线设计宣布停止修改,这一历时六年的串行总线规范终于呱呱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