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MP3相信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叫它是使用广泛的有损压缩数字音频格式呢?不过它的发明者(单位)——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1987年Fraunhofer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制定了MPEG Audio Layer-3这个绕口的规范,到1992年,MPEG才正式将其作为标准规范,并改名“MP3”。据参与开发的技术人员介绍,这种音频标准在128Kbps的情况下压缩比为10∶1,也就是说只要60MB左右的容量就可以将整张CD都给塞进去。
不过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MP3相对于CD来说音质有所下降;但毕竟反对的人只是少数专业爱好者,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愿意去深究CD和MP3之间的音质差别有多大,况且他们也听不出二者之间有多明显的差别。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MP3也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发展高峰。
现在我们知道了MP3音频格式的诞生地是德国的Fraunhofer研究所,但其真正的“生父”却是一位名叫Karlheinz Brandenburg的德国人。
为了表彰其杰出的贡献,德国政府于2000年10月为他颁发了德国未来奖
Karlheinz Brandenburg(卡尔海因茨·布兰登保)和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 Lee(蒂姆·伯纳斯·李)一样,并没有从自己所研制的产品中聚集财富,反而是成就了众多以此为依托的公司,如现在的Apple和Google。
虽然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叫无损压缩、什么叫有损压缩,但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MP3这样的压缩格式可以节约出9/10以上的文件体积呢?归根到底是因为MP3音频格式应用了心理声学的原理,简单地说就是使用复杂的理论算法,将我们耳朵不可能听到或不容易听到的音频信息去掉,从而降低音频文件容量大小。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对情侣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窃窃私语,这时一辆火车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在轰隆隆的汽笛背后那对情侣的声音就显得微不足道了。MP3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它只保留了汽笛的轰鸣声,而滤去了情侣的声音,所以就可以达到更高的压缩效率。利用心理声学的原理,采用MP3编码规格的音乐在常人听来就不会比CD等无损压缩的格式有太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