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MD发布会现场证实了Fiji核心的相关规格后,我们再也难以抑制作为DIYer心中的激动之情。Fiji,一颗集成了89亿晶体管、面积达到596mm2的巨型核心跃然眼前。这是AMD(包括之前的ATI)历史上为庞大的显示核心;也是AMD阔别大核心策略多年后的第一次回归。同时也意味着这一代旗舰交锋,AMD不再有田忌赛马的错位竞争资本,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正面火拼。Fury—罗马神话中的复仇女神,这个名字已经道明了AMD的来意,是Maxwell架构固守城池还是Fiji核心攻城掠地?好戏终于拉开了帷幕……
从遥远的Radeon HD 4000系列开始,AMD就不再追求大核心至霸,转而制造一个不大不小的核心(通常在400平方毫米以内)专攻性能市场,依靠和双芯产品的配合夹击对手旗舰单芯,获得错位竞争优势。这个策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很成功的,以小的代价让对手为难。实际上AMD这类体积适中的性能级核心还拥有良率更高,成本更好控制的优势。也因此AMD成功将这类产品包装成了性价比极高的“甜点”显卡,博得了相当多玩家的认可和喜爱。
AMD之所以能持续设计和制造便宜、小巧而性能不错的核心,主要基于其长期以来坚持的积极工艺升级策略,用更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弥补核心面积甚至核心设计上的各种不足。但这个外部条件被台积电的工艺长期停滞在28nm节点的窘况打破,AMD长期以来积攒的硬件设计优势正在被对手赶超,因此AMD不得不转而更加依赖核心设计层面上的优化,甚至不惜扩大核心面积。在HD 5000系列向HD 6/7000系列过渡时,AMD还能通过规模效应获得不错的性能提升效果,帮助AMD维持甜点策略。但很显然,到R9 290X时就已经遇到了瓶颈,核心面积虽不及对手同时期产品,但也突破了400平方毫米。而且在核心面积还没有对手高的前提下,R9 290X的功耗和发热却反而更高,这不仅给竞争对手留下了宣传战上的能耗比软肋,也为AMD敲响了一记警钟。
综上,在面对“AMD真的需要制造一颗大核心吗?”这个思考时,MC觉得与其说AMD想要制造一颗大核心,不如说AMD当前不得不制造一颗大核心。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甜点策略”难以继续维系,加上长期以来在顶级单芯市场的缺席,已经让AMD丢失了不少高端市场份额,以及发烧玩家的认可和口碑。所以AMD急需一颗真正意义上的顶级大核心产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以期挽回不少发烧玩家的认可,稳固自己的市场。很显然,多种因素让多年未见的正面火拼在今年的高端显示核心领域重现,此役胜负的意义之重大,已经不言而喻。
R9 Fury X这个命名既继承了R9这个顶级系列番号,又开创了数字命名之外的新规则。其实“Fury”这个名字对AMD来说算是熟客了—它本是罗马神话中的复仇女神,在被AMD收购前的ATI显卡早期历史上就出现过,包括高端的Rage Fury、性能级的Rage Fury Pro以及双芯版的Rage Fury MAXX。尤其是双芯版的Rage Fury MAXX曾经威名赫赫,堪称历史经典显卡之一。AMD如今将这个名号重新拎出来,除了借复仇这个名号向NVIDIA宣战以外,可能还有再次塑造自己的高端形象之意,回击NVIDIA的TITAN系列,树立一个对应的顶级旗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