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经火爆的可穿戴设备难以持续?目前的智能穿戴设备产业是否步入正轨?2015年,智能穿戴领域,究竟应该如何做?
可穿戴设备到底是趋势还是泡沫,这似乎是业内外一直在争论的一个话题。从今天的产品现状来看,可穿戴设备连“明天”的生存都有问题,更不要谈未来趋势了。其原因就是大部分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热情从曾经的沸腾进入了今天的冰点,大部分人在购买了可穿戴设备之后,其佩戴使用的“蜜月期”通常不超过3个月,大部分人在使用1个月后就让其沉睡了。
难道可穿戴设备产业的爆发并非趋势,而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显然不是。回顾产业爆发的趋势,可穿戴设备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科技新趋势而引爆的产业,但从今天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业者并没有站在趋势环境的层面来探索思考可穿戴设备产业,而更多的是基于计算机进化思维在思考智能穿戴产业。
对于产业路径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带来产业的不同发展方向,也会决定产业创业人员,以及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显然其路径已经出现了偏离,也就是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局面,大部分的可穿戴设备看似“无所不能”:从监测层面来看大致有运动监测、睡眠监测、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血氧监测、体温监测等;从功能层面来看,除了监测之外还有通讯功能、定位功能、远程控制、娱乐社交功能、身份识别功能、移动支付功能等;从用户层面来看,老人、上班族、儿童、婴儿、健身族、登山族等细分、垂直层面的产品不断出现;从应用领域层面来看,除了人体可穿戴设备之外,动植物、工业、环境领域的可穿戴设备也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如果从单一的功能层面而言,可穿戴设备在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之后,理论功能已经基本能够覆盖各个层面的需求。但从今天实际产品的市场表现来看,大部分的智能穿戴设备可用“三不像”来概括:就是一不像计算机,二不像手机,三不像装饰品,即无痛点又非刚需,大部分情况下可穿戴设备被用户认为是一种鸡肋。
我们纠结于屏幕的显示与界面交互操作,电池的续航能力,以及设备形态与大小。而这种纠结正是由于我们依赖于PC与智能手机的进化路径来理解智能穿戴设备所产生的结果。这种理解在产业链缺失的情况下,探索可穿戴设备产业并帮助人们对可穿戴设备建立认知,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路径。